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3)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第一个层面为领进门的层面,领进门阶段建立在破人领的观念上,这对于信息技术的初学者,门外汉来说,尤为重要。就是说,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
第一个层面为“领进门”的层面,领进门阶段建立在“破”人领的观念上,这对于信息技术的初学者,门外汉来说,尤为重要。就是说,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游戏规则,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了。主要针对基于鼠标、菜单操作的许多大众性工具软件,其教学训练完全没有必要去逐一地为学生展示每一层菜单的作用,没有必要总是手把手地教授关于菜单下操作的所谓“技术”,合理的办法是采用某种方式引领学习者进入其中,使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使用办法,剩下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更有甚者,对于办公字型的许多大众工具软件来说,与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软件的Windows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菜单操作等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工具软件。就是说,类似操作方法和类似功能的新的工具软件操作,经常并不需要专门组织训练。从这个角度上看,单纯信息技术教学的任务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被简单化、极小化,在此条件下实现最大的效果。而当前许多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把这个过程烦琐化、扩大化,成为历数菜单的,甚至历数所有的软件菜单的烦琐教学。
第二个层面为“个性塑造”的层面。个性塑造的层面强调学习者个性的发挥。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应用者沿着自己的特殊道路去翻查、探究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操作习惯,塑造出不同于其他的个性,足了应会自己的需求能力。这个层面是信息技术训练的主干部分,正是这个层面上的实践,丰富学习者的信息技术经验,充实其信息文化的感受,支持其信息文化的升化。修正在当前的许多信息技术教育中,它却经常中被忘记的部分,经常是在进行了信息技术烦琐训练之后就无人再行问津,或者是被过于热心者不合理地扩大化。前者往往缘于信息技术教育实施者对任务不甚明确,课程以后不知道该继续做些什么;后者缘于许多教师沿着以往的经验,习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水平”。而对于大众层面上的信息技术来说,这是非常不划算或者是不必要的。在领进门以后,需要教师做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与其学习和生活相协调的不断实践的条件,比方说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的实践,或者在学习者的自我探索过程中予以适当的引导。
“个性塑造”存在的合理性还基于这样的原因。一般来讲:大众层面的面向用户的信息技术工具软件开发者,总会极尽所能地考虑到所有可能功能需求及所有可能的不同操作习惯,在软件中提供豪华的后备支持,以充足的功能与操作方法冗余支持不同习惯的用户。一个普遍的情况是,对大部分人来说,虽然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某个工具软件,也会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走”到的角落,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使用过的功能。显而易见,对普通使用者来说,寻找和探究每一个角落,翻查每一层菜单,完全没有必要。只有极少部分人,比方说某些“专家”才会去详细了解工具软件的功能细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