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11)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某一套教材或选择其中的部分使用。这两套教材的第一意义是参照认知水平划分教学内容和教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同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某一套教材或选择其中的部分使用。这两套教材的第一意义是参照认知水平划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了不合理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硬性级次划分和简单重复。第二意义是克服了零起点问题带来的困扰,无论是否零起点,总可以从中找到合适的选择。似乎许多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譬如,一个学生在其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主流大众技术,虽然他在课程中所学到的可能因直观性的考虑而内容较少,但通过他课程后的使用或者是今后的继续使用,已经没有必要在中学阶段再为其重复开设这个部分的课程。或者可以认为,对这个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习任务的核心就转向了程序设计及数据库技术部分。
又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的大众化、平民化或者说是傻瓜化,其教学方法不宜简单采用逐条逐段详解的办法。关于这个方面,许多人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我们也赞同这个观点。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在特征、思想、观念、道德、文化等方面宣扬的基础上,以任务目标为指向设计训练过程,让学习者自主地开展研究式、资源式、合作式等类型的学习,以逐步培养其在学习、生活中的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从我们的观点来看,任务驱动法最适宜实现“领进门”过程,最直截了当,最容易收取实效,也最节省时间。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长处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大众性和易得性,即有很大差异,而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要以使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挥,都会在这个课程上得到益处。因此,合理的教学过程将是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方法的,结合观念引导的综合性过程。同样,信息技术教材也应该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线索,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机渗透信息道德、规范等文化观念。
六、校园信息化的构建
80年代初,有人提出“计算机文化”(仅指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但由于它在广泛性、传递性、教育性和深刻性方面的不足,没有被真正认可为文化现象。“信息文化”在90年代的出现,彻底终止了计算机文化的说法。有人将信息文化素养描述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信息能力,有人又认为,信息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与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读、写、算”共同构成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无论我们是否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它都反映出人们对信息文化普遍性基础意义的重视。
信息文化的培养需要在浓郁信息文化氛围中进行,无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对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一个健康浓郁的校园信息文化是信息技术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提升到校园信息文化构建的层面上来。我们认为,校园信息文化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物理层面、技能层面、方法层面与精神层面。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