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2)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面向大众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呈现这样一个特征,它既是大众工具又是社会性环境。它是综合一体的为大众所用的信息存贮、组织,递送和加工的工
面向大众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呈现这样一个特征,它既是大众工具又是社会性环境。它是综合一体的为大众所用的信息存贮、组织,递送和加工的工具,在上层意义上构筑环境。它既是工具性环境,又是环境化的工具。从历史上说,这种工具与环境意义不可分割的特征从来也没有破如此深远且广泛地强调过,这正是构成当前大众性的信息文化的基础。由此推论,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感受,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能够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
在面向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在决定信息技术教育要旨时,信息技术的大众文化特征将决定性地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指向等等,在确定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大众文化教育特征以后,信息技术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就容易确定了:它应该以大众办公室的角色为主要内容,应该以一般件大众文化层面为约定,超出这个约定,只允许小范围形成特色,比方说,它可以以一般性的字处理、数据图表、网络济览器及一般网络应用等等,而程序设计思想以及数据库技术等部分就要慎重对待,必须针对特定的内容在特定的阶段内给予介绍。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允许的,譬如,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可以对其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较高强度的训练,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鉴于我国苹果机时代的成千上::万人齐学BASIC而招致广泛批评的经验,这种做法绝对不可以普遍推进。另外,有些学校有些课程,可能需要更多一些的工具平台以帮助学生的学习,这些工具平台的选择要旨是唯一的,即:投入该软件学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在使用该软件进行课程整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补偿,即要求有合理的“投入产出比”。在可以举出的例子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几何画板”软件,实际上它已经在许多学校的数学课上得到广泛使用。
二、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三个阶段
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使受教育者在适当的认知年龄,接受适当的信息文化熏陶,使其具备驾驭信息文化自由于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因此,其接受信息文化的过程,应该是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过程。在这个任务中,一般性的信息技术训练是其基础内容。因为,没有起码的信息技术基础,必然不能形成准确而充实的信息文化感受,也就无法真正认识和把握信息文化。基本训练后的信息环境实践是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和加深信息文化理念的必然道路,而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大众文化特征将决定性地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指向等等,必然影响到信息技术训练乃至整个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完成,所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规划与过程设计应该在对信息技术文化特征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认为,基于GUI和所见即所得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信息文化部分对应的认知层面可以裂解为“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三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