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7)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知识的存在形态大体包括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两个方面。对于学习活动来说,方法性知识比内容性知识更为重要。重视方法性知识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知识的存在形态大体包括内容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两个方面。对于学习活动来说,方法性知识比内容性知识更为重要。重视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目标,也是当代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方法性知识的获取,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和相继的信息技术整合后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中逐渐实现的。技术层次、整合层次相辅相成,技术层次是基础,整合层次是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二者都贯穿着文化的背景,脱离了文化的技术和整合将因推动精神目标而苍白无力;信息文化的教育以前两者为载体,没有了它们,文化观念的形成也无从谈起。
由此形成了个重要的观点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的技术训练,以作用于学习者的未来为间接目标,以服务他们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为直接目标;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其他学科课程信息技术整合,学习者逐渐形成的对待技术的态度,领悟到的信息技术方法,才最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未来。
四、信息技未教育中的三大研究任务
即使将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的概念收缩到大众性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范围之内,其内容依然非常丰富,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关注,需要投入研究。我们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育中需要研究的内容收束为二大研究任务:其一是信息技术的不同内容的最佳启蒙与训练时间问题;其二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问题;其三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问题。第二和第三个方面本文上下都有一些相关描述,不再多说,此处仅就第一个问题略作描述。以大众文化概念为内容规则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育教学,也需要通过针对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实验测量来决定最佳启蒙时间、训练方法等等,这是政策推动者、研究者和实施者们所应该做的。此处我们提出一个大致的研究路线,供同行们参考。
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规律性,教育必须按其规律来组织。两岁以前的儿童只有感觉运动智力,教师和父母的工作就是要为孩子们提供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有趣物体(如玩具,模型等),让儿童观察、抚摸、摆弄,注重发展儿童的动作(如触摸,推拉。抓握等),主要是通过具体动作的学习。学前期应根据前运算智力阶段儿童的特点选择具体形象的教材,如童话、图画、游戏等来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具体运算开始萌芽这一特征采用观察、测量,计算活动,培养儿童掌握重量、容量、速度、时间等初步的科学概念。学前期儿童在积累一定抽象经验的基础上,对动作。视觉形象,符号相结合的学习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到了学龄阶段,儿童发现了守恒能力以后,教师应通过各科教学活动,让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学科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使儿童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发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