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8)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我们建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分解的第一版块为直观启蒙部分:包括鼠标使用、图标的认识与操作、简单拖拉编辑等等,对应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启动
我们建议,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分解的第一版块为直观启蒙部分:包括鼠标使用、图标的认识与操作、简单拖拉编辑等等,对应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启动与关闭,简单桌面操作,画图工具。写字工具以及一些相应游戏软件。这些部分主要是建立在视觉形象基础上的操作性知识,适于两岁以后的学前儿童,可以就其接受能力,进一步进行认知层面细化后分别测量。第二版块为GUI和所见即所得的主流技术,对应标准的字处理软件、数据表格、测览器等,建议针对学龄阶段儿童进行测量,寻求一个最佳开始时间。第三版块为较抽象的程序设计及数据库技术等内容。这个部分的情况比较复杂。国内许多小学曾经借助中华学习机开展了Logo语言训练,取得了一定的经验。PC机时代,对我国的少年儿童来说,在如C语言等真正功能强大的实用性高级语言开设之前,有没有必要先行启蒙Logo?程序设计和计算机语言概念应该在多大年龄学生开始灌输?这些问题的回答恐怕不是几个实验周期就能够解决的。但是,为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完整进行,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或者几个可供参考的答案,无论如何,避而不谈是不可以的。
五、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教材的编写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重要性的凸显只是最近10多年的事情。我们以前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在五花八门的状态下进行,信息技术又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知识的独有特征,各地各学校的设施设备条件各不相同。故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编写更不能使用简单的模式来“一言以蔽之”,应该鼓励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模式和教材编写多样化。
“纲要”中也提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但在此同时,又详细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次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基本轮廓是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对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应用、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内容的多次重复。问题是,这种课程开设办法与基于“与用户友好”精神指导下的GUI和所见即所得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所对应的认知需求不相协调。因为:第一,简单地对GUI和所见即所得工具进行多次重复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划分信息技术认知阶段是武断的。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阶段划分应该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特征为基本准则。考虑到早期启蒙的需要,再考虑到学前阶段条件的不足,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开始尝试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如“纲要”中指出的“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领进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其一是符合认知特征;其二是满足学习后一个适当阶段中应用的需要;其三是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即容许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后的数个学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增进对信息技术文化的领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