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4)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第三个层面为文化内化层面,这个层面上的特征为: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文化的一般性了
第三个层面为“文化内化”层面,这个层面上的特征为: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个人是达成“文化内化”的基础,而“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件塑造”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健康需求,信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白然意识。“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阶段的升华,调个阶段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实际是,任何一种文化的把握,都最终以流畅地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为最高境界,在信息文化方面,也是如此。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现上,达到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对信息文化内化过程的强调还包括这样一层意思,健康的信息文化素养的形成,网络道德等网络文化规范的潜移默化,应该在不断的信息实践中产生,而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产生。有些人认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简单地加入一些有关网络道德与规范方面的内容就等于实施了网络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重复发生的错误。
在“文化内化”的层面上,在大众性的信息技术已经为学生掌握以后,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更深刻地接触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逐渐领会计算科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
在“文化内化”的层面上,一个概念应该被强调。既然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形成驾驭信息社会信息环境的能力,那么,学习者对信息环境的认识就应该是全面的而不应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论这个部分多么重要。而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代表的信息技术正是当前社会信息环境中的局部,单纯强调这个局部,会将信息技术教育;1向新的误区。当前社会的信息环境中,不仅包括计算机和网络部分,还包括所有仍然具有生命力的传统信息环境内容,譬如,包括图书馆、社会实践、传统电教教材。一般教材与参考读物、甚至包括学习者可以接触到的所有的人。当一个训练有素的社会成员面对具体的事务时,应该自然而然地从信息环境中寻求帮助,而且总是能够选择最佳的途径去获得这些帮助,并且知道如何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当然,这个最佳途径,应该是在包括互联网、图书馆、同学、同事等等在内的所有信息环境中挑选出来的,符合实体社会和网络社会一般规范规则的,利用最小投人获取最大收益的途径。
三、“文化内化”的再分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