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9)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小学低年级领进门的内容应该以基于视觉形象操作的内容为主。比方说,以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的开关等简单操作,简单的图画工具,部分操作性
小学低年级“领进门”的内容应该以基于视觉形象操作的内容为主。比方说,以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操作系统的开关等简单操作,简单的图画工具,部分操作性游戏,简单的字处理工具等,以迎合儿童的动作学习特征。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抽象事物的接受能力大大增强,可以在GUI和所见即所得的技术条件下对一般性工具软件平台产生较高层次的理解。此时“领进门”课程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一般性工具。在课程之后,提供不断的实践条件,使其自动完成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升华,至少达到“个性塑造”所描述的水平。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掌握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而且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等,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达到继续驾御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此相关,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技术文化本身的理解和与其相关的社会、道德、文化的理解就在对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灌输和不断强调中产生和得到巩固。
继第二个“领进门”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之后,学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逐渐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完全没有必要在高中阶段重新烫剩饭。比方说,任何一个已经掌握了某一种字处理工具的人,不仅不会将他的这个“技能”忘记,反而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即使在某个时刻,他产生了更换一种字处理工具的想法,也谈不上进行什么训练,他自己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应该再次进行针对大众文化层面信息技术的“领进门”,不应该在教师的带领下毫无必要地翻看工具平台中的每一层菜单,进行所谓“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层次的教学好比是搭建学生与信息文化之间的接口,学生通过对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建立起对信息文化的认知。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科学不会成为他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而会成为他们进行其他学习活动。从事各种工作、适应现代生活的工具。这时,可以为他们适当引人一定量的非GUI和所见即所得计算机技术,即开设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等内容,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文化的认识;从而在“文化内化”层面上得到更多发展。
以杜威为代表的革新主义课程观认为,决定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而不仅 仅是专家和学者;实际组织课程的不是大纲而是学习经验。这一课程观昭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课程事实上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他们担任着学习经验重组、创新的任务,于是也就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这个观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仍然可以借鉴。合理的建议是淡化大纲的概念,而代之以宏观的课程目标要求。乍看起来,“纲要”似乎是摆明了一纲多本的态度,而实际上这个一纲多本对多样化需求的适应仍然十分不够。应该保留“纲要”中对“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描述,而抛弃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部分。使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一纲多本,而且是在统一思路、明确目标基础上的“多纲多本”。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