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6)
时间:2010-04-15 13:13来源:未知 作者:海胆 点击:次
信息技术整合要实现三个目标:1.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对信息技术的把握特色,即继续个性塑造;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
信息技术整合要实现三个目标:1.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对信息技术的把握特色,即继续“个性塑造”;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借其它学科教师之手之口,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对学习和生活的辅助作用支持作用;逐步弱化计算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自然而然为其灌输的“信息技术”本体的观念,流畅地完成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工具的使用潜移默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支持潜移默化为学生内在需求,使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理念、伦理和法规等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逐步完成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历程。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多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而较少对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关注,有许多尝试是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实例来为学生灌输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尝试的最终价值是大可怀疑的。一方面,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毕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够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内涵;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中对学科知识的引用,必然是零星的。散落的,其对计算机文化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息技术”课程本体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真正的信息文化观念的形成。
文化内化提升是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也是其最终境界。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做过一个儿童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为:67%的儿童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65%是玩游戏,49%是聊天和使用BBS,48%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的儿童下载网上资料。而我国一个类似的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却显示如下结果:60.7%的人玩游戏;34.1%的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一mai1,18.6%的人选择下载软件。比较而言;再考虑到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的差异,某种原因影响下的美国儿童,已经把网络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无论他们在网络上搜寻资料还是玩游戏,都与社会对他们的正常要求相贴近.而疏于引导的我国中学生,却将网络作为新一代游戏机房,完全不能领会计算机网络有可能对他们实现的大部分主流意义。这种情况就是我国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不完整的标志。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若仅仅对学生实施技术训练,忽视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在学期间学习与生活中在规范与约束条件下继续信息技术与文化的经验,不在学校里为其提供文化内化的引导。比方说,教会了学生上网但不为其开放校园网。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走向拙劣正确管理条件下的网吧或者是家庭计算机,他更会聊天了——成为聊天高手当“斑竹”,甚至有能力自建聊天室;更会玩网络游戏了——成为高段高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