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13)
时间:2010-01-10 19: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这样的事情,让孩子们玩去吧。” 然后,打马走了。 在更早的时候,哈萨克族的一个传统礼性是:自家放养的牛羊马驼,都只是所为供自己、朋友和客
“这样的事情,让孩子们玩去吧。”
然后,打马走了。
在更早的时候,哈萨克族的一个传统礼性是:自家放养的牛羊马驼,都只是所为供自己、朋友和客人享用的食物而存在的,是不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谋取额外的利益的。也就是说,要是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突然走上门了,他会立刻为这人宰杀牛羊,慷慨地款待他;但是,若是对方要出钱买牛买羊的话,出再多的钱也不会卖的。
虽然到了如今,这种观念在大时代的冲击下早就所剩无几了。但那种忍抑欲望的古老精神是不是仍不着痕迹地深埋在这个民族的心灵中?
有一个近些年发生的故事是:一个到夏牧场收购活羊的商人,看中了一家牧人的一头大尾巴羊,但报出的价格主人不满意,于是双方开始讨价还价,一直折腾到天黑双方都不松口,商人失望地想要告辞,但是主人坚决要留他住一宿,结果到了晚宴时,主人直接就把那只被争执了一整天的羊宰杀待客了。
我妈每攒够一定数量了就下山一次。那时候几乎桥头的所有人都知道在沙依横布拉克有一个做生意的女人能弄到真正的野木耳。所以每到我妈下山的那一天,想要的人闻讯而至。到后来简直是跟抢一样。抢不到的人就四处打听,不辞辛苦进山打听到我家店里上门购买。后来我们就涨到了一百块钱一公斤。
那时候,除了我们以外,另外又有一些汉人也开始采木耳卖木耳了。如伐木点的工人呀,云母矿上打工的呀,还有一些林场职工的家属们。开始是因为近水楼台,工作之余往林子里到处瞅瞅就能赚个零花钱。
到了后来,就有人开始专职干这个了。到了我们下山之前的最后一个月里,采木耳的人每天都能碰到一两个,挎着编织袋,穿着胶靴。至于他们采过的痕迹,更是伴随着编织袋的碎片布满了这附近的每一片林子。
编织袋也是进入大山的新事物之一吧。这种五彩斑斓的塑料袋子,实在太适合做采木耳这样的事情了。只要轻巧易携带、容量大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有多么结实。用坏了就随手扔弃,再重买一个,反正很便宜。
而这种一次性的东西哪里经得起原先的那种生活呢?那些羊毛捻线编织的褡裢,有漂亮精心的图案,像件艺术品似地置在生活的一个角落里,以很多年很多年的时光与人相耗持着。充满了记忆一般……它所满足的不仅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需要吧?
林区第一场雪下后,我们不得不拆了帐篷下山了。这一年我们再也没有跟着牧业继续南下,而是留在了几十公里外的桥头过冬。
第二年春末,我叔叔和我妹从口内来了。
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