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15)
时间:2010-01-10 19:1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次
可是他们经过漫长的繁华的历程,却来到了和家乡一样偏远孤僻的新疆。 我叔叔剃着光头,趿着拖鞋,挑着担子——那是他们所有的行李:担子一头是一
可是他们经过漫长的繁华的历程,却来到了和家乡一样偏远孤僻的新疆。
我叔叔剃着光头,趿着拖鞋,挑着担子——那是他们所有的行李:担子一头是一床红花绿叶的、棉花又瓷又硬的老被子,另一头挂着几公斤熟花生米和一大包碎饼干。我妹妹的塑料凉鞋比她的脚短两公分,衬衣袖子比她的指尖长二十公分。——他们终于来到新疆过好日子来了。但除了种地,除了干力气活,还会做些其它的什么呢。于是一听说到木耳的事,立刻很踌躇满志的样子。
这次我们上山之前,为木耳的事情,已经做了各种各样的考虑。既然人手多了,就可以两个人守店,三个人专门弄木耳。另外我妈还专门跑到附近的边防站将贴在那里的一张当地的山形地图狠狠研究了好几次。
因为我家去年卖木耳卖出了名,所以这次上山前,好多人都到我家来打招呼,要我们下山后一定留一公斤木耳给他们。
还有的人专门从可可托海赶来订购。后来甚至F县也有人专门跑来问了。
就在我们上山的前几天,一辆漂亮而又结实的越野车也开进了桥头,四处打听要收木耳。他们是乌鲁木齐的人。
木耳的消息怎么就一下子传播得这么快呢?可能它真的是好东西吧。可是它究竟好在哪里呢?那些人大量买下了木耳,他们自己肯定是吃不完的……因此木耳除了好吃以外,一定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用途。
虽然那么多的木耳都是通过我们的双手出去的,但是我们多么不了解它呀!我们也许清楚它的来处——无论是再秘密的藏身之地也能被我们发现,但是,却永远不能明白它被发现之后那些更漫长的命运。不过这也并不重要。
因为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于是我们便婉拒了一些求购者,他们急了,于是抬高价钱。我们也顺势涨了上去,涨到了一百五十块钱一公斤。后来根本就是在拍卖了,谁出的价高就给谁。
风源源不绝地吹,木耳神秘的菌种在空气中没日没夜地传播。不止我们一家,采木耳的队伍也悄然扩大了。在沙依横布拉克夏牧场,我们帐篷后面河边那家开饭馆的回回也开始挂起招牌收购木耳,而且价格比我们喊得高。更让人生气的是,我们的价格每每一跟上去,他们立马就涨,搞得跟打仗似的。渐渐地我们斗不过他们了。于是再也没有小孩子揣着手帕包上门。不过没关系,我们除了收购,多部分木耳还是出在自己手上的。因为必竟这活干得早,比起那些跑到山里碰运气,只知道到处乱碰乱撞的采木耳的人来说,我们对这片山野更熟悉一些,更有把握一些,每天的收获当然更多一些,至少比开一天商店赚的钱多。
而且像热西达这样的老朋友,每次来了,也只往我们家送,似乎有了感情似的。我们家到底是在这一带呆的时间长了,没有人不认识“老裁缝”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