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有一条教育格言也这样写“谁爱孩子,孩子就相信谁,孩子相信谁,谁的教育就能获得成功。”作为教师,需要把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人的问题,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而不是强迫学生,体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什么高深的知识孩子都能学好。在我的信息技术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为了将这种学习热情延续下去,我总是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作品展评、欣赏优秀作品等活动,以激发学生更为浓厚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职责就是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用真诚呵护学生的自尊,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情,用宽容赢得学生的尊重,所以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和尊重,宽容是本,幽默是金,理解信任是桥。作为教师,要尽可能让教育充满阳光,充满关爱,成功的教育总是充满爱的教育,尊严无价,宽容无价。不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宽容地接纳他们,热忱地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的呼应,所以教师应学会宽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教师的宽容与鼓励。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次微笑,都能给孩子以鼓励,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我所教的班级有这样一位学生,每次上课都不能认真听课,不是同周围同学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怎么说都没用。后来,我发现这位同学特别爱劳动,听说他还是班里的劳动委员,于是我就抓住他的这个优点,适当表扬,并告诉他作为一名班干部,要全面发展。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发觉他在飞速进步,现在,他已经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学生了。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吧,多一些体谅,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教师,应该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位。
让学生尽情展示自我
新大纲明确提出应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从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在教学中,我发现积极应用“体验成功”这一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产生学习兴趣,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在操作中,解答清楚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并分层指导,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进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总能相信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都很聪明,都能学会一切操作,而自己则努力做好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把关者,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这不仅深化了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作品创作成功了,那是他们的学习成果,要让他们尽情的展示。在教学评价阶段,我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创作思路,让大家了解作品的产生过程。由于学生们的积极评价给制作者带来自信、愉快的情感体验,我也会情不自禁地同他们一起欢呼、一起鼓掌。此时此刻就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涌遍全身。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信,又给另一部分同学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而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如:通过网络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多媒体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自信;教会学生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在网上交朋友,互相介绍学习体会,互相促进;参加网上论坛,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培养了学生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