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
一、地震类型及原因
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而引发的地震,通常都在火山周围、震级也不大。
塌陷地震是天然洞穴或矿井塌陷而形成的地震,通常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
人工地震通常是核爆炸、化学爆炸直接造成的。
诱发地震是人类工程活动引起的地震。水库蓄水,石油和天然气、盐卤、地下热(汽)储的开发,废液处理和油田开采中的深井注水,钻进过程中的井漏,矿山抽、排水,固体矿床的开采和地下核爆炸等工程活动都可能诱发地震。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构造地震的主要原因。多数大地震发生在岩石层(圈)板块边缘的断层上,但也有不少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叫做板内地震。由于陆地人口稠密,板内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往往十分巨大。1556年中国陕西关中大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均属于板内地震。
地下岩石长期受到构造作用积累了应变能,当积累的能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地下岩层就会突然破裂,形成断层;或者是沿已有的断层发生突然的错动,释放出很大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形成地震。
二、地震避震知识
地震预警信号
即使地震已经发生,但由于在一定震中距范围内存在着纵波和横波的到时差,纵波先到达地表,人们会先感到上下颠簸,随后才感到横波到来时的左右晃动。我们可以把这种提前到达的纵波视为地震预警信号。如果在短暂的预警时间内,根据地震预警现象,赶在破坏性更强的横波到来之前采取合理的避震方法,就可以保护自己避免伤害。
安全三角区:所谓安全三角区指的是,在建筑物倒塌时,有一些坚固的支撑物能够支撑倒下的物体,而在坚固的支撑物和倒塌物之间能形成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一般呈立体三角形状,地震时人如果躲在这个地方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因此,称这个空间为安全三角区。
地震时的避震原则
“伏而待定”: “卒然闻变,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纵有覆巢,可冀完卵”。这是我国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说当面临大地震时,人们不要盲目跑出,最好就近寻个安全角落(如柜或土炕的一侧),伏在地上,即使房倒屋塌,也可以保证安全。简单说,就是伏而待定,注意保护自己,等待震动过去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古人这个方法很有效,历次地震中也得到了验证。就是在现代化的城市,如果您住在高层,遇到地震时不要盲目下楼,采取这种保持镇定就近避险的方法,是最好的应急之策。
就近躲避:地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地震应急防护的原则。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选择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和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在室外应选择开阔、安全的地方。
应特别指出的是,只要采取正确的避震措施,就可以最大可能地保护自己,降低自己伤亡的可能性。
如何避震才更安全
地震时,应躲在安全三角区
提倡避震时躲在小开间房、桌下或桌旁主要理由就是利用支撑物与塌落物形成的安全三角区提供庇护。以桌为例,如果塌落物与桌子搭成安全三角区,那么桌下与桌旁的空间都是安全三角区的一部分。但桌下和桌旁形成安全三角区是有条件的,即支撑物是坚固的,如果桌都被砸塌,那以桌做为支撑物的安全三角区不存在了,桌下和桌旁的安全空间也同时不存在了,如果真有大块物体砸垮桌子,躲在下面的人不能幸免的话,躲在旁边的人恐怕也要遇难。但是,躲在桌下比躲在桌旁更能防止小块或较轻坠落物的伤害。
另外,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即使在地震多发区,人一生遇到的地震也是相当有限的,从大地震到小地震的数量比例关系、直下型地震与受周边地震波及的可能性等因素考虑,人所遇到的有限次数的地震是有感或一般性破坏地震的概率远大于遇到将房屋夷为平地的毁灭性地震的概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在防止小坠落物伤害方面,桌下比桌旁更安全。
还有,我国抗震设防的目标是,一般性的工业和民用建筑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国家减灾战略的实施,我国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如果我国各地普遍达到这个目标,即使是发生比当地建筑设防烈度大一些的地震,可能房屋破坏很严重,但只要房子不倒,就会大大减轻地震房倒屋塌对人的生命造成的威胁,这时,防止零散坠落物对人造成的伤害就成为关键,显然,此时躲在桌下要比躲在桌旁安全。
因此,地震时桌下和桌旁都可以躲,但桌下更安全些。
地震时躲比跑安全
无数震灾事实表明,地震时在房间内避险比盲目外逃更安全。
破坏性地震发生的瞬间,也就是从地震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一过程,一般情况下,大约有十几秒钟,在这生与死的紧急关头,一定要沉着冷静,千万不要慌乱,更不能没有目标的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