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故事 ·史海钩沉 ·人物档案 ·地方风俗 ·谚语大全 ·讽刺与幽默 · 赚钱 · 法律 · 在线教研 · 会员中心 · 心理测试 · 魔鬼词典 · 顺口溜
 
主页特效 网页特效 百家姓
娱乐 歇后语 绕口令 脑筋急转弯
 
谚语 谜语 名言 邮政编码
便民 酒方 验方 偏方 站长工具  
 
算命 风俗 手相 爱情
女孩 音乐 面相 星座 血型
 
饮食 穴道 偏方 医药
生活 软件 硬件 解梦 高考



   JS特效



实用工具
便民服务 加密解密
 
魅力高密 民间故事 Flash教程 PS教程 最新国内新闻
新华字典 黄道吉日 英语园地  万年历 Html2anycode
  首页 | 美图 | 短信 | 安全 | 校园 | 网站 | 游戏 | UFO | 文秘 | 生活 | 信息技术 | 论文 | 人生 | 情感 | 日记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生活百科 > 科普知识 >

地震科普知识(11)

时间:2010-07-03 13:25来源:未知 作者:五里河 点击:
灾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援助 灾区儿童、青少年是救助重点之一。因为他们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处
  
灾区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援助
  灾区儿童、青少年是救助重点之一。因为他们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受到的刺激更大.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
  对青少年的心理救助和咨询必不可少
  在地震后的初期最好不要频繁提起地震的事。要在孩子们情绪稳定之后,再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心、安全地说出痛苦的环境。让他们敞开心扉尽情释放悲伤。比如在社区或者临时建筑中,建立一个心理救助所。大家想什么时候倾诉,什么时候都有人来倾听。或者在学校安排心理咨询老师。一方面教给孩子们防灾知识,另一方面也要给那些还存在很多心理问题的孩子们—个自由倾诉的空间。当然,倾听和提问有很多技巧,应根据不同情况寻找有效的对策。
  汶川地震后,有心理援助专家到灾区一所学校,当和孩子们混熟后.开始一起做游戏时,专家不经意问起:“地震是不是很可怕?”这时孩子们脸色一下子变了,收起了笑容.说“我不想回忆”。然后,给专家看胳膊、腿上的伤。那之后,就不怎么说话了。
  所以,不管过了多长时间,表面看地震带来的伤痕已经消失了,但实际上那块伤还留在孩子们心里。
  心理援助有两大支柱:一个是积极对策,尽量让大家都有阳光向上的情绪,共同努力。这种方法已被广泛采用。另一个是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于还沉浸在悲痛中的青少年,最好不要—味地劝说“你们要努力”、“你们要振作起来”等话语,而要建立—套完整、长期、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制度。
  针对不同年龄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应对灾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及时进行不同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学龄前及小学阶段的儿童,应提供给他们多种玩具,或者开展需要身体接触的游戏。还可以组织多人参加的集体绘画等活动。由于一些孩子会出现失眠、惧怕黑暗的现象,可以让孩子开着灯睡觉,并在睡前安排讲故事等活动。
  对于中学生,则可以安排集体讨论,让他们充分抒发感情,教师或志愿者应及时进行认同和鼓励。此外,还可以组织年龄较大的孩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参与救助他人,或围绕重建家园进行资料收集和方案设计。把对灾难的经验转化为创造力,将有利于青少年灾后的快速心理恢复。
音乐心理援助
  音乐对于缓解心理危机具有很好的作用。在实施音乐心理援助时,一定不能让受援者认为这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救助,而是要将音乐心理援助不着痕迹地融入活动中。所有活动都要围绕“爱”和“快乐”展开,与受援者建立信任,减轻他们心灵上的负担,鼓励他们表现自己。
  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志愿者通过音乐对灾区青少年进行心理救助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川中学的学生中很多是羌族,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在汶川地震后,心理援助志愿工作者从羌族歌曲入手,逐步展开到器乐欣赏,贴近遭受严重心理打击的北川中学学生,用音乐打开他们的心灵。几十顶帐篷里,渐渐地飘出了歌声、乐器声。羌族的祝酒歌、锅庄舞,孩子们自编自创的上学歌以及《外婆的澎湖湾》、《橄榄树》等流行歌曲,伴随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声回响在整个帐篷营地。通过音乐,志愿者和同学们轻松地交流并建立起朋友关系,灾难使同学们更珍惜亲情友情。有个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种轻松的交流方式,我们很快就与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救助和被救助的关系。”志愿者经常与学生聊天、拉家常,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过程,很好地帮助孩子们敞开心扉,消除他们对灾难的恐惧,点燃他们生活的激情。
  志愿者们也为家庭遭受重创、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同学建立个人档案,和他们保持长期联系,指导他们逐步用音乐平复心情。还设立了一个音乐心理治疗网站,在网站上随时与他们交流。
灾后意外现象及防止
  震灾后的意外现象
  在一场大的灾难过后,有些人虽未在灾难中受到身体的伤害,但由于承受不住精神创伤和心理上的打击而走向轻生的道路,汶川地震后,在灾区恢复重建期间发生了几起意外的自杀事件。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后,也出现过多起自杀案例。
  在地震灾害中失去自己亲人的感受,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反应”。这种反应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否定,认为那不是真的,无法正视;随后有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愤怒,责问有关方面和政府为什么没能救出自己的亲人;最后可能会把矛头转向自己。地震灾害过后,这种损失反应会在受灾人群心中慢慢地舒缓。如果顺利的话,初始的损失反应就会减轻直至消失。不顺利的话,损失反应可能会持续甚至恶化并导致自杀。
  灾后选择轻生的人往往灾后外表平静,工作努力,但是由于没有为自己心中的悲伤找到很好的宣泄和释放的窗口,最后不得不选择自杀来求得解脱。
  除了失去亲人的人之外,需要关注的还有因地震致残的人。如果他们无法正视身体的某一部分功能已经失去的话,就会产生“不想这样活下去”的悲观看法。对于这些遭受巨大损失的人来说,选择轻生的可能性也较大。
  另外,对于自杀者家属也有必要进行心理支援,因为他们可能会陷入自责而不能自拔。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最新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助商位置
推荐内容
杂七杂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