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知识(9)
时间:2010-07-03 13:25来源:未知 作者:五里河 点击:次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地震后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地震后,由于居住和栖息环境简陋,容易发生虫媒传染病。
最常见的虫媒传染病主要有以下2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俗称“大脑炎”。好发于儿童。传染源主要是家畜(猪、牛、羊、马)和家禽(鸭、鹅、鸡等),受感染的人或动物血液中的乙脑病毒,必须通过媒介昆虫叮咬才能传播。最早的表现是发热,体温迅速升到39℃~40℃以上,体温越高,病情越重;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婴儿则可表现为前囟门的隆起,婴幼儿高热时还会伴有抽搐、惊厥;乙脑病人会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深度昏迷,还可伴有抽搐、癫痫样发作。
一般患者愈后良好,重症患者可引起死亡。部分病人可能遗留后遗症。治疗以对症为主。在夏秋季节,一旦出现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情况,要想到乙脑,不要乱用感冒药以免耽误治疗。
疟疾
疟疾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传播,还可通过母亲向胎儿传播。患者可出现寒战、发热、出汗、疲乏、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状。寒战、高热与出汗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是疟疾的特征。患者还可能伴有贫血和黄疸。恶性疟疾可引起重症疟疾,如脑型疟疾等。
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恶性疟疾,特别是婴幼儿患者以及耐多种抗疟药的恶性疟疾可发展为重症疟疾,如不能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
虫媒传染病预防方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在受灾群众聚居区和部队宿营地,清扫卫生死角,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洒灭蚊药,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在草丛、和林间休息,以防被蚊虫叮咬,夜间睡觉挂蚊帐,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不要裸脚蹚水,不要再不明情况的水中游泳洗澡等。根据疫情监测动态,及时给易感人群接种乙脑疫苗,提高免疫力。
毒虫咬伤
灾后户外生活,被蛇、蝎、蜈蚣等毒虫叮咬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被叮咬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治疗方法:如被毒蛇咬伤,应立即用绳带在伤口上方缚扎,阻止毒素扩散,并尽快送医院救治。在紧急情况下,可用肥皂水清洗伤口,用口吮吸毒液(边吸边吐,并用清水漱口)。如有蛇药,可按说明外涂或口服。
五、灾后心理健康
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
面对突发性灾难,目睹或经历了灾难性的场面,瞬间面对阴阳两隔的无情事实,一些人困扰于灾难事件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心理受到严重打击,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心理应激)。具体表现为心情忧郁、情绪激动、焦虑、思维混乱、精神紧张或有强烈的崩溃感等一系列心理情绪失衡的表现,尤其以紧张、无助、惊恐为主。在这种状态下,个体遭遇危机导致人格在一段时间内的混乱和解体,不能有意识的主宰自己的生活。影响人们心理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因这种破坏所产生的害怕、震惊、悲伤的感觉,而不是破坏本身。
灾民及其伤病者因为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处理经验,在经历伤害及灾难性打击后,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不懂如何处理地震灾害所引起的反应及创伤。其实,这些强烈压力反应是人们在实现重要生活目标时遭受挫折,或其生活周期和应付刺激的方法受到严重破坏时的正常反应。大部分人在经历了地震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渐渐地平静下来。面对灾难,心理应激的主要表现有哪些呢?
灾民在地震灾害中的心理创伤和反应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震惊期、修复期、重整期。
震惊期:通常为数分钟至24小时。
修复期:约为数天至数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
经过震惊期后,灾民渐渐恢复理智,也开始接受灾害发生的现实。他们开始进入另一阶段,慢慢学会处理和接受地震灾害所引起的各种后果和创伤,这个过程为数天至数个星期或数个月不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灾民的自我压力处理,以上的反应会慢慢平复。虽然仍不时想起不幸事件,但逐渐能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再被回忆所困扰。
重整期:数星期之后
灾民在修复期后,开始重整自己的生活。并能从地震灾害中得到正面的人生体验.增强自己应对危机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伤病者能克服灾难所带来的困扰,走出阴霾,继续投入正常生活。
以上三个阶段是心理危机的一般过程,严重情况下会出现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过去也被称作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一般包括:急性应激障碍、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和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通常在受到地震、海啸等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数分钟和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出现异常,比如情绪躁狂和抑郁,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等,还可能有明显的精神异常。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属于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多在震后数月或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出现“闪回”现象,即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反复在脑海中重现,同时面临灾后的环境和周围的人群感到极大的痛苦,甚至有人会出现短期遗忘症。适应障碍一般和个体人格易感性有关系,通常在遭遇灾难后一个月内出现,六个月内可自行恢复。
------分隔线----------------------------